粒细胞属于白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所谓的 "第一道防线"。它们的特点是胞质中有许多颗粒和多形性细胞核(细胞核形态各异,通常分为三部分)。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多形核白细胞(PMN、PML 或 PMNL)。这将它们与单核细胞区分开来,后者也被称为 PBMC(外周血单核细胞--T 细胞、B 细胞、NK 细胞和单核细胞)。
粒细胞主要有三种类型,根据其在赖特染色法下的外观来区分:
- 中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通常存在于血液中,是主要的吞噬细胞类型,约占循环白细胞总数的 50% to 75% o%。一升人体血液中含有约 50 亿个(4-5x109)中性粒细胞,]它们的直径约为 6-10 微米。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后,大约需要 30 分钟才能离开血液到达感染部位。完成 "工作 "后,中性粒细胞不会返回血液,而是变成脓细胞并死亡。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比单核细胞小,有一个分节的细胞核,核内有几个区段(2 到 5 个区段);每个区段由染色质丝连接。与其他白细胞相比,根据不同的方法,血液循环中失活的人类中性粒细胞的平均寿命为 5 至 90 小时。中性粒细胞迁移到问题部位后,只能存活 24-48 小时。 翻译:DeepL.com(免费版)
嗜酸性粒细胞还具有肾形裂片核(2 至 4 个裂片)。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倾向于脱颗粒,因此其颗粒的数量会有所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在杀死寄生虫(如肠道线虫)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的颗粒含有一种独特的毒性碱性蛋白和阳离子蛋白。嗜酸性粒细胞上与 IgE 结合的表面受体可协助完成这一任务。嗜酸性粒细胞还具有有限的吞噬能力。嗜酸性粒细胞是专业的 APC,它们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其他功能(如 CD4+ T 细胞、树突状细胞、B 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嗜酸性粒细胞可参与消灭肿瘤细胞,并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翻译:DeepL.com(免费版)
使用白细胞自旋密度梯度培养基可将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一起分离出来。(PBMC 旋转 - 白细胞旋转密度梯度级联)
嗜碱性粒细胞是骨髓和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群之一(在所有白细胞中占 2%)。与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一样,它们的细胞核也呈分叶状。嗜碱性粒细胞只有两个核叶,连接核叶的染色质丝不是很明显。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可与 IgE、IgG、补体和组胺结合的受体。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数量不等的颗粒,这些颗粒的数量通常足以部分遮盖细胞核。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含有丰富的组胺、肝素、硫酸软骨素、过氧化物酶、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其他物质。 翻译:DeepL.com(免费版)